保险科技赋能,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早已成为保险业的共识。在新的发展阶段,保险企业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并加快推动保险科技的战略布局与落实。
(资料图片)
目前,保险业科技赋能成效如何?根据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保险科技在投入端、产出中端与终端之间的差异较大,保险科技从投入到转化的效率有提升空间。在提升创新转化效率方面,保险企业应着力构建自主与开放创新协同的“双轮驱动”新格局。
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空间大
近年来,随着保险科技的应用,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日渐成为保险业的关键词。银保监会陆续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监管办法的通知》等办法或通知,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服务过程和质量的管理,并鼓励保险企业探索保险服务的全流程线上化。
《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首次对保险科技提出中长期规划。具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在科技投入方面,实现信息技术投入占比超过1%、信息科技人员占比超过5%;在服务能力方面,实现业务线上化率超过90%、线上化产品比例超过50%、线上化客户比例超过60%、承保自动化率超过70%、核保自动化率超过80%、理赔自动化率超过40%;在创新应用方面,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超过2万个。
目前,保险业科技赋能成效如何?根据近期发布的《保险科技创新指数2022⸺科技赋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保险企业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应对弹性运营、远程运营的要求,因此对引入技术的投入大幅提升,有利于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同时,更应注意到,保险科技在投入端、产出中端与终端(以下并称“产出端”)之间的差异较大,投入端的表现明显优于产出端。报告指出,这意味着保险科技从投入到转化的效率有提升空间,建议保险企业加大对保险科技应用转化研究,加强平衡科技引入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并紧密关注行业中新颖有效的创新模式。
创新转化模式有待挖掘
经过调研,报告指出,许多保险企业高管认为,科技引入比自主研发更容易提升创新转化效率,于是侧重科技引入,且忽略了自主研发。
分析结果显示,保险企业多依赖科技引入,而自主研发能力普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现状容易使保险企业陷入“引进-没有消化吸收-没有创新-再引进”的怪圈,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
同时,多家优异的保险企业表示协调好科技引入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例如,科技引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并显著提高效益,有效缩短研究周期,推动科技产品顺利走向市场来增加企业绩效,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保险企业而言,一定程度的技术引进能保障企业良好地生存和成长。而自主研发可以提高保险企业的学习与吸收能力,更容易维持与提升竞争优势。其次,保险企业底层数字技术的自主研发可以使保险企业更好地了解到自身产品的缺陷。再次,自主创新的重要优势是逐步形成数字化创新文化。
报告提出,保险企业应着力构建以内促外,以外提内,自主与开放创新协同的“双轮驱动”新格局,在加强自主创新、修炼好“内功”的同时,提升保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协同并重。
此外,为加强自主与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保险企业需要有机地结合创新管理的四大要素,做到战略引领看未来、组织设计重知识、资源配置市场化、宽松环境为基础,注重技术集成、科技与设计、人文的结合。
例如,在企业战略方面,保险企业需要将创新看作是整个企业的任务,实现各部门间围绕创新引导达到有效的交叉智能联结。在组织设计方面,强化创新职能,实现创新组织独立于运营组织形态。在资源配置方面,构建起以首席创新官为关键人物的创新团队,在组织内部积极培养各类创新者。在企业环境(文化)方面,鼓励员工勇于创新、敢于失败;激发员工未被释放的潜力;搭建充满创新氛围的办公环境,在有机整合企业战略、组织、资源、文化四方面要素的同时,积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保险科技应用。